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法制工作办公室)
办事指南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山西财经大学2017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3日 12:00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2017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建房、挖人、正风、铸魂为重点,以海纳百川、赶超图强为方针,着力打好六大攻坚战役即人才引育战役、全面改革战役、质量提升战役、外延扩张战役、校园美化战役、从严治党战役,构筑五大保障体系即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财力体系、安全体系、制度体系,为力争跻身全国财经类大学十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内一流财经大学扎根奠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全面从严治党,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举办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和担任领导职责的匹配性。以基层党委为单位,组织开展“强化四个意识”主题研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搭建载体,积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使广大党员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转化成指引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

2.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出台我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继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深“一学一养”主题活动,丰富载体,增强效果,推进“两学一做”“一学一养”日常化、制度化。

3.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基层党委换届工作,选好配强党委领导班子,增强党组织整体功能。以“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能力”为牵引,强化党建工作责任考核,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干部综合素质。继续开展“党员先锋行”主题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内统计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加强校园精神文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我校成为“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和省纪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坚持用党章党规规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行为。

4.广泛凝聚发展力量。继续深入开展“双学一跟”活动,巩固强化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做好各民主党派的换届工作,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突出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政策,用心用情做好服务老同志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召开六届一次“双代会”。高度重视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贯彻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5.扎实开展扶贫攻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安排部署,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健全扶贫考核督查机制,扎实做好定点扶贫攻坚工作,确保包扶村如期脱贫。

二、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学校发展动力

6.坚持依法治校。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及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等议事规则。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做好信息公开报告,主动接受监督。做好学校制度的整理、汇编和废改立工作。完成非常设机构调整工作。

7.深化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以阳光服务大厅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机构撤并调整和学院名称规范工作,理顺部门工作职责,促进工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金融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等4个实体型研究机构的报批工作。完善编制外用工管理办法,加强编制外用工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强化岗位考核和管理,完成教职工第二个聘期岗位聘用工作。规范劳务费发放机制,充实校内绩效工资内容。

8.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工作目标考核奖惩制、考核结果连带责任制、考核结果有效运用机制和目标责任过程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加大工作事项督查督办力度,建立工作事项督查机制,开设“督查专栏”,实行重点事项落实情况台账化管理。

9.加强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依据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完善我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重点加强学生风险点管控,严守安全稳定底线。坚持学生工作例会、分团委书记工作例会等制度,建立全校性的辅导员工作例会制度,做深做细学生工作。关注困难学生,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

10.提高创新创业就业服务水平。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开展精准化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就业,不断提高就业率。积极筹建创业学院,出台强化“双创”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专职双创师资队伍和“双创”平台。依托创业实训基地,孵化大学生创新项目。制定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活动管理办法。

11.加强财务、资产和审计管理。加大财务政策宣传力度,强化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推进财务信息化管理,加大经费使用监管力度,做到支出预算进度明确、依据明确。充分利用学校场馆、校舍、人才、智力等资源优势,通过出租、合作、服务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改善财务状况。做好2017年中央支持地方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论证、分配和检查验收工作。规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饮食服务中心、校医院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成经营性资产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经营性用房管理,提高经营性资产对学校的回报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国有资产利用率。全面运行资产管理系统,组织开展校内资产调整对账工作,实现资产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根据学校功能布局和机构改革,完成办公用房调整工作。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提高风险防控意识。

三、坚持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做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成立评估办公室,明确工作地点、工作人员和工作职责。召开迎评工作动员大会,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迎接评估氛围。根据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评估材料,夯实评估基础,做好评估准备工作,做到迎评促建、评建结合。

1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认真落实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国家标准,总结推广“金融工程实验班”人才培养经验,完善高级英语实验班教学模式,修订本科生转专业制度,探索建立“大类招生”制度。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要求,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完成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按照“保规模、稳增长”目标,继续推进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做好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试点工作。建立完善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14.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启动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积极组织申报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做好经济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申报省级优势专业工作。加强外语、数学、经济学、社会调查等基础课程建设,尝试开设托福、雅思等课程,制定本科生发表论文奖励制度,提升本科生阅读文献、撰写报告的能力。加快智慧教室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度,推进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修订教学观摩竞赛制度,强化比赛结果的使用,真正发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建立“商务英语”、“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实验室,全面更新改造实验室。加快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

15.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主的学硕研究生和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的专硕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硕博分层、学硕和专硕分类、校内和校外结合的人才协同培育方式,探索“本硕、硕博、本硕博连读”模式,健全研究生招生制度和硕博连读制度,扩大硕博连读比例,解决好“法律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项目管理等专业硕士生报考或招生长期处于零状态”等问题。完善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扩大导师在招生过程中的选择权,强化导师责任制,完善“学校-学院-学科(专业)-导师”四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案例库建设,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完成学位评定委员会换届工作。

16.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制定强化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统一协调机制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监督机制。拓展学生社团学术研究功能,增强学生社团吸引力和感染力。继续办好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文化艺术节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开展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国旗仪式等主题教育活动,举办高品位文化专题展览。加强对校内文化设施和文化艺术品的常态化管理。建立校庆纪念活动常态化机制,积极营造师生和广大校友爱校荣校氛围。积极筹建艺术学院。

四、深入实施1331工程,提升学科科研水平

17.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鼓励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性国际学术会议和科研活动,积极打造特色学术团队。出台学院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实施办法,充分发挥学院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认真做好国家级项目的辅导和申报工作。加快科研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力争新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完成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

18.推进新型特色智库建设。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织专家领题研究,不定期出版《智库专报》,力争3篇专报被政府采纳或推广应用。完成资源型经济专业数据库一期建设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编著工作。适时召开2017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专家论坛暨数据库建设发布会。继续办好山西经济高峰论坛,积极筹划由我校承办、省委省政府主办的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国际研讨会,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度。提高《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和《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质量,增强期刊社会影响力。

19.加快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及学科群培育和建设。认真做好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统计学等4个学科申报“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以及11个省级重点学科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工作,重点支持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国际贸易学等6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支持财政学、社会保障学等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支持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学科发展成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20.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制定学科学位点建设方案,巩固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优势,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力度,力争把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农业经济管理、情报学建设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力争把政治经济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提升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力争把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申报增列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完成新增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做好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以及翻译、计算机技术工程和图书情报等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作。认真开展学位点自评工作,做好学位点合格评估准备工作。

21.搭建学科发展平台。加强山西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申报马克思主义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着力打造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快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整合资源,加大力度,重点把资源经济、晋商研究、合作经济打造成品牌研究方向。继续做好“学术文库”工作。

五、加强人才引育,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22.超常规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海纳百川、赶超图强”的战略方针,修订完善人才引进办法。制定人才引进工作考核办法,细化指标分配,明确责任分工,签订军令状,确保指标落实到单位、责任落实到人。发挥基层单位在人才引进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与完善人才分类管理与评价机制。继续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大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3名以上,小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2名以上,全年调入高端人才不少于50人、引进优秀青年博士不少于60人。

23.多层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开设教师外语培训班,力争选派3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赴海外进修、合作科研、访问交流。围绕人才引育工作,完善校内行政管理人员流动制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使“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六、加强开放合作,提升治校办学品质

24.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扩大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力争在校学生出国交流、交换学习人数超过300名。深入推进与中东部6省财经类院校达成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合作项目。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招收和培养工作,招收留学生10名左右,开设1-2门国际化课程。制定我校外事接待管理办法、流程和标准,规范外事接待活动。出台《公派出国(境)留学访学教师考核办法》,明确留学访学研究任务和目标。

25.提高中德学院办学水平。坚持“小规模、高水平、大品牌”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加强中德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德语教师引进力度,加强对有意向服务中德学院教学的在职教师赴德国培训支持力度。启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工作。

26.全面加强校友工作。深入挖掘校友资源,建立校友成长动态追踪机制。加强校友网站、校友备忘录大数据建设,开设校友论坛,广泛宣传杰出校友优秀事迹和工作成就。做好山西财经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年检和换届工作。健全捐赠激励制度,吸引社会各界和校友捐资助学。充分发挥校史馆、晋商与票号博物馆作用。启动建校70周年校史和教学、科研、学科、后勤等系列丛书编写工作。

七、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办学育人环境

27.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节能平台、质量监督、报修服务平台等系统建设,推进水电暖精细化管理,提高后勤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探索推行家属区物业社会化管理模式。加快硕博楼房产证及坞城校区联建高层与晋阳街公园土地手续办理进度。加强图书馆电子文献数据库资源建设,适度增加纸质图书采购数量。探索建立馆院二级图书馆建设机制,完善校内外馆际协作体制,增强馆际资源互联互通。修订教室管理制度,加强教室管理,提高教室利用率。探索利用教师休息室、楼道区域、校园广场等公共区域,开辟师生互动交流空间。

28.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拓宽校园网带宽,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通过信息门户实现科研、财务、资产、教学、学生、人事、图书、档案等信息资源全部共享,力争“一卡通”全校试运行。完善网上办公功能,优化网上办公流程,提高网上办事效率。

2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山新校区建设进度,完成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环评、地灾评估以及地矿压覆编制等工作,推进圈外地块规划和土地清表工作,确保建设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充分挖掘资源,积极改善现有学生住宿条件。加快新建高层住宅楼建设,力争2017年底主体封顶。加大新建图书馆项目建设力度,力争年内主体完工。完成游泳馆、体育馆消防管网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管理,着力打造廉洁工程、民生工程、优质工程。

30.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完成三校区环境治理改造整体设计和规划,逐步改善师生学习生活环境。深化美丽校园建设,加大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和绿化美化力度,在坞城校区新建花房,加大校园道路、树木、花草整治力度,完成坞城校区教学区和家属区花园改造、北一门前道路和明德路拓宽等项目,完成锅炉房改造和校医院整体搬迁。深化精品校园建设,增加人造花坛、“校友林”、“校友墙”等校园文化景观,利用书法、绘画等艺术文化装饰校园公共区域。

31.狠抓校园安全稳定。加强平安校园建设,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发挥信息报告机制作用,构建层次分明的安全责任落实机制,加大安全工作宣传教育力度,坚持安全工作例会制度,完善安全保卫网格化管理机制,启动校园微型消防站建设。充实安全保卫力量,建立安全稳定预警监测体系,加强反恐维稳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反恐维稳工作能力。认真贯彻省教育厅、省食药局有关饮食工作的文件精神,加强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安全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特别是加强学生公寓、出租房屋等安全隐患排查。严格执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认真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